由于受气候环境、民族生活习惯、经济和卫生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寄生虫病曾经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传染病之一。经过长期的科学防治,广西一些传统寄生虫病已经达到了消除目标,如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等,在寄生虫病防控和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部分东南亚和非洲国家,寄生虫病仍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广西在东南亚及部分非洲国家的境外劳务人员众多,存在着极大的输入寄生虫病风险。另一方面,一些曾被忽视的寄生虫病如肝吸虫病成为了广西主要的寄生虫病问题,而泰国对肝吸虫病的研究比较深入。因此,寄生虫病防制国际合作成为了迫切而双赢的举动。中国-东盟疾病预防控制合作论坛的举办,为各国疾控工作搭建起了合作平台,广西主动与相关国家多接触,通过互通信息,主动联系,提出建议,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渠道,探讨寄生虫病防控和研究国际合作创新模式。
肝吸虫病是由肝吸虫寄生在人或动物的肝胆管内所引起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包括华支睾吸虫病、麝猫后睾吸虫病、猫后睾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目前是广西危害最为重要的寄生虫病,感染人数300-500万人。与华支睾吸虫形态相似的麝猫后睾吸虫也是危害泰国最为严重的寄生虫。2018年起,由泰国孔敬大学Bachrob Sripa教授牵头,广西疾控中心作为成员单位,合作申请的澜沧江-湄公河专项开展本区域肝吸虫病的防控合作项目,获得中国国家政府的资助,目前已经进入实施阶段。2019年7月,泰国孔敬大学的Bachrob Sripa教授团队和老挝热带公共和卫生研究所的Somphou Sayasone 博士等人到广西参加了广西预防医学会寄生虫学分会的学术研讨会,就寄生虫病防制交流经验。三方在肝吸虫防制问题上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并在肝吸虫防控、快速诊断、致癌机理研究等方面达成了合作。




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输入性病例日渐增多。2015年-2018年寄生虫防制所派技术人员先后3次到非洲参与和支援疟疾防控。通过三年多项目干预措施的实施,坦桑尼亚试点地区疟疾发病率大幅下降,干预效果显著。